不寒而栗的意思
不寒而栗的意思解释
寒:寒冷;栗:发抖。不是因为寒冷而发抖。形容恐惧到了极点。
例句想到他可能遭遇的种种危险,真教人不寒而栗。
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辨形“栗”,不能写作“粟”、“票”。
辨析不寒而栗和“毛骨悚然”;都形容害怕、恐惧。但“毛骨悚然”语义重;并可形容非常冷;不寒而栗不能形容冷;可表示内心的害怕。
谜语热身战;六月打颤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想到、听到或见到令人恐惧不安的。
典故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姐姐义殉是个医生。她因医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宠爱她,义纵也因此得到汉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能够依法办事,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当时,南阳城里居住着一个管理关税的都尉名叫宁成,这人很残暴,利用手中的权力横行霸道,百姓们都很害怕他,甚至连进关、出关的官员都不敢得罪他。人们都说,让宁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给狼管。宁成听说义纵要来南阳任太守,有些不安。等义纵上任那天,带领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边迎接义纵。义纵知道宁成这样做的目的,对他不理不睬。一上任,义纵就派人调查宁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统统杀掉,最后,宁成也被判了罪。这一来,当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为也有劣迹,吓得逃离了南阳。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司马迁《史记》把义纵归入酷吏一类。
不寒而栗的词典解释
词语解释
不寒而栗[ bù hán ér lì ]
⒈ 不冷而发抖。指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例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郡中不寒而栗。——《汉书·义纵传》
全身不寒而栗。
英shudder with fear; tremble with fear;
国语辞典
不寒而栗[ bù hán ér lì ]
⒈ 形容内心恐惧至极。汉·杨恽〈报孙会宗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也作「不寒而栗」。
引《聊斋志异·卷六·马介甫》:「大人面若冰霜,比到寝门,遂有不可问之处。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不寒而栗?」
近毛骨悚然 胆战心惊 心惊胆跳 战战兢兢
不寒而栗造句
1.北风呼呼的吹着我的脸颊,让我不寒而栗,皮肤上的鸡皮疙瘩也颗颗战栗。
2.这个冬季,是寒冷的,雪,一直飘,看着,让人不寒而栗。人们都不愿出门,不愿被那寒冷的气息包围,就连小星星,也不愿待在天上了,让这深夜显得更苍茫、寂寞了。
3.看到拶指这样残酷的刑具,我就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4.这样的诗,反动派看了会不寒而栗,革命人民看了会斗志昂扬,其社会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5.没有标明时间的炸弹,才真正令人不寒而栗啊!花香蘑菇
6.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
7.他是个怕事的人,每次遇到困难就会不寒而栗。
8.我们已经表明了对这本书的批判态度,显然不希望说中前者,但第二种可能性如果是事实的话,更令人不寒而栗。
9.讨债的手段更是令债务人不寒而栗,负债者得时刻担心着家人和自己的人身自由和安全。
10.人人不寒而栗,一个个的都惊悚的站住了脚步,有几个胆小的竟然扔下了手里标志性的斧头,哭天喊地的跑路了。
不寒而栗的翻译
- tremble with fear
- морóз продирáет по кóже
- 恐(おそ)ろしくて艖(み) の毛(け)がよだつ,思わずぞっとする
- frissoner sans avoir froid(trembler de crainte,de peur,d'effro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