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麇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麇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鹿 部 16画 正文・亥集下

正文・亥集下

鹿部

16画,

U+9E87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居筠切;《集韻》、《韻會》:俱倫切;《正韻》:規倫切,𡘋音頵。說文》:麞也,似鹿。麞性驚,又善聚散,故又名麇,一物二名也。左傳・哀十四年》:逢澤有介麇焉。

又,國名。左傳・文十年》:厥貉之會,麇子逃歸。又,〈文十一年〉:楚子伐麇,敗麇師於防渚。

又,地名。左傳・定五年》:吳師居麇。【註】麇,地名。

又,《集韻》:拘云切;《韻會》:拘雲切,𡘋音君 —— 義同。

又,《集韻》:衢雲切;《韻會》、《正韻》:渠云切,𡘋音羣。左傳・昭五年》:求諸侯而麇至。【註】麇,羣也。

又,《廣韻》:丘粉切;《集韻》:去粉切;《韻會》:苦粉切;《正韻》:苦隕切,𡘋𧼐 —— 束縛也。左傳・哀二年》:羅無勇,麇之。

康熙字典注解

〔麇〕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鹿部

〔麇〕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ūn、qún,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鹿、禾,五行属

〔麇〕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ūn] ⑴ 獐子。⑵ 春秋时国名。都今陕西省白河县东南。⑶ 春秋时地名。 [qún] ⑴ 成群⑵ 通“稛”。捆绑。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