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鴨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鴨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鳥 部 16画 正文・亥集中

正文・亥集中

鳥部

16画

U+9D28

𪁨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鵪 、 𪁨

唐韻》:烏甲切;《集韻》、《韻會》:乙甲切,𡘋音押。玉篇》:小鳥也。爾雅・釋鳥》:舒鳧,鶩。【註】鳧也。禽經》:鴨鳴呷呷,其鳴自呼;鳧能高飛,而鴨舒緩不能飛,故曰舒鳧。廣雅》:一名𩿣匹 —— 亦作鴄。

又,水名,鴨淥。唐書・地理志》:馬訾水出白山,色若鴨頭,號鴨淥水,今鴨淥江也。

又,叶乙頰切,音謁。蘇軾〈畫鴈〉詩:徐行意自得,俯仰若有節;我衰寄江湖,我伴雜鵝鴨。又,叶於質切,音乙。蘇軾〈岐亭〉詩:知我犯寒來,呼酒意頗急;拊掌動鄰里,遶村捉鵝鴨。

說文》:从鳥,甲聲。玉篇》亦作𩿼,別作𪀌

康熙字典注解

〔鴨〕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中,康熙部首是鳥部

〔鴨〕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甲、鳥

〔鴨〕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ā] ⑴ 鳥類的一科,嘴扁腿短,趾間有蹼,善游泳,不能高飛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