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郭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郭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guō

邑 部 15画 正文・酉集下

正文・酉集下

邑部

15画,

U+90ED

𨟍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𨟍

唐韻》、《正韻》:古博切;《集韻》、《韻會》:光鑊切,𡘋音椁。廣韻》:內城外郭。釋名》: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白虎通》:所以必立城郭者,示有固守也。

又,《正韻》:國名。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郭公。榖梁傳》:赤者何,蓋郭公也。

又,姓。玉篇》:王季之後,亦曰虢叔之後。正字通》:郭之有虢音者,周文王季第封于虢,或稱郭公,因爲氏。春秋傳》:攻虢則虞救之。公羊》作郭,《》、《》、《孟子》作虢,異字轉音相近也。

又,《五音集韻》:苦郭切 —— 與廓同。

康熙字典注解

〔郭〕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郭〕字拼音是guō,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享、⻏,五行属

〔郭〕字造字法是形声。从邑,从“邑”,表示与城郭有关。本义是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郭〕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guō] ⑴ 城外围着城的墙⑵ 物体的外框或外壳。⑶ 姓。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