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睆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睆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目 部 12画 正文・午集中

正文・午集中

目部

12画

U+7746

康熙字典原文

說文》同上(同「睅」)。

又,實貌。詩・小《雅》:有杕之杜,有睆其實。

又,明星貌。詩・小雅》:睆彼牽牛。

又,美好貌。禮・檀弓》:華而睆,大夫之簀與。【疏】刮削木之節目,使其睆睆然好也。徐邈又音刮。

又,《六書故》:睆,目圜轉也。詩・邶風》:睍睆黃鳥。【傳】睍睆,好貌。【朱註】其音淸和圜轉也。

又,睆睆,窮視貌。莊子・天地篇》:睆睆然在纆繳之中,而自以爲得。正韻》:音緩。集韻》:又音湲。

又,人名。與睆。見《宋史・宗室表》。

又,《字彙補》:古侯國少昊之後也。路史・國名記〔記為紀之訛,〈國名記〉當作〈國名紀〉〕:舒之懷寧有睆故城。睆與皖通。

又,《集韻》:鄔管切,音盌 —— 小嫵媚也。或作睕。

康熙字典注解

〔睆〕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目部

〔睆〕字拼音是huǎ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目、完

〔睆〕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huǎn] ⑴ (眼睛)鼓出:“尔其文章,~目、锐头、皤腹。”⑵ 明亮:“~彼牵牛,不以服箱。”⑶ 浑圆:“有~其实。”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