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矟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矟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矛 部 12画 正文・午集中

正文・午集中

矛部

12画

U+77DF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所角切;《集韻》、《韻會》、《正韻》:色角切,𡘋音朔。博雅》:矛也。釋名》:矛長丈八尺曰矟,馬上所持,言其矟矟便殺也。晉書・劉邁傳》:桓敬道戲馬㕔事前,以矟擬殷仲堪。邁謂敬道曰:馬矟有餘,精理不足。宋史・儀衞志》:矟,長矛也。木刃黑質盡雲氣。

又,䂍矟,唐金吾將軍執之。宋制,鹵簿出則八枚前導。

又,王羲之〈題衞夫人筆陣圖〉:紙者,陣也;筆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硏者,城池也;心意者,將軍也。

集韻》亦作槊、鎙。

康熙字典注解

〔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中,康熙部首是矛部

〔矟〕字拼音是shuò,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矛、肖

〔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huò] ⑴ 古同“槊”,长矛:“元吉执~跃马,志在刺之。”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