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集韻》、《正韻》:於糾切;《韻會》:幺糾切,𡘋音怮。《說文》:微靑黑色。《玉篇》:黑也、微靑色也。《爾雅・釋器》:黑謂之黝。又,〈釋宮〉:地謂之黝。【註】黑飾地也。《周禮・夏官・牧人》:隂祀用黝牲。【註】讀若幽,黑也。隂祀,祭地北郊乃社稷也㊟〔陰祀,祭地北郊及社稷也〕。
义又,王延壽〈魯靈光殿賦〉:互黝糾而搏負。【註】黝糾,特出貌。
又,《廣韻》:於脂切;《集韻》:於夷切,𡘋音伊。《前漢・地理志》:丹陽郡黝縣。【註】本作黟,其音同。
又,《廣韻》、《集韻》𡘋於九切,音懮。《廣雅》:黝堊,塗也。禮,天子、諸侯之楹黝堊。
又,《集韻》:云九切,音有 —— 義同。
又,一笑切,音要 —— 一曰用黑塗地。
康熙字典注解
〔黝〕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黑部。
〔黝〕字拼音是yǒu,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黑、幼,五行属土。
〔黝〕字造字法是形声。从黑,幼声。本义是淡黑色。
〔黝〕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yǒu] ⑴ 黑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