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黏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黏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黍 部 17画 正文・亥集下

正文・亥集下

黍部

17画,

U+9ECF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女廉切;《集韻》、《韻會》、《正韻》:尼占切,𡘋音䬯。說文》:相著也。廣韻》:黏麴。

又,《韻會》亦作溓。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註】鄭司農云:溓讀爲黏。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樂浪郡黏蟬縣。

又,《正韻》:尼欠切,聶上聲。集韻》:䵒也。正韻》:膠,黏。又,稠也。

俗作粘。

康熙字典注解

〔黏〕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黍部

〔黏〕字拼音是niá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黍、占,五行属

〔黏〕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nián] ⑴ 像胶或糨糊的性质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