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薄交切;《集韻》、《韻會》:蒲交切,𡘋音庖。《說文》:麠屬。《史記・武帝紀》:郊獲一角獸,若麃然。【註】楚人謂麋爲麃。師古曰:麃形似麞,牛尾,一角。
又,《集韻》、《韻會》:悲嬌切;《正韻》:𤰞遙切,𡘋音鑣 —— 麃麃,武貌。《詩・鄭風》:淸人在消,駟介麃麃。
义又,耘也。《詩・周頌》:緜緜其麃。
又,《廣韻》、《集韻》𡘋滂表切,音藨 —— 鳥毛變色也。本作皫。《禮・內則》:鳥皫色而沙鳴。【註】皫色,毛變色也。
又,《集韻》:匹沼切;《正韻》:蒲昭切,𡘋音縹 —— 義同。
又,草名。《爾雅・釋草》:藨,麃。【疏】藨,一名麃。郭云:麃卽莓也,江東呼麃莓子,似覆盆而大赤,酢甜,可食。【釋文】麃,平表反。
又,《集韻》:蒲嬌切,音瀌 —— 義同。
康熙字典注解
〔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下,康熙部首是鹿部。
〔麃〕字是多音字,拼音是páo、biāo,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鹿、灬,五行属水。
〔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áo] ⑴ 古同“狍”:“豺狼逐野~。”㈡ [biāo] ⑴ 古通“穮”,除草:“厌厌其苗,绵绵其~。”⑵ 草莓。⑶ 〔~~〕勇武的样子。⑷ 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