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邛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邛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邑 部 10画 正文・酉集下

正文・酉集下

邑部

10画,

U+909B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集韻》、《韻會𡘋渠容切,音蛩。說文》:地名,在濟隂縣。

又,縣名。玉篇》:蜀郡有臨邛縣。史記・司馬相如傳》:素與臨邛令王吉相善。

又,水名。韻會》:邛水出嚴道邛崍山,入靑衣江。

又,丘名。詩・陳風》:邛有旨苕。【註】邛,丘也。

又,《廣韻》:勞也、病也。詩・小雅》:匪其止共,維王之邛。【註】讒人不能共職,徒爲王病也。【又】我視謀猶,亦孔之邛。【註】惑於邪謀,不能斷以從善,故致亂也。

又,姓。列仙傳》:周有邛疏。

韻會》:从邑、从工。俗作卬,非。卬卽俯仰之仰。又,卩與阝別。

康熙字典注解

〔邛〕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邛〕字拼音是qió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工、⻏,五行属

〔邛〕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ióng] ⑴ 〔~崃〕a.地名,在中国四川省;b.山名,在中国四川省。⑵ 〔~都( dū )〕古地名,在今中国四川省西昌市,亦作“筇竹”。⑶ 病,劳:“匪其止共,维王之~”。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