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遁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遁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dùn

辵 部 16画 正文・酉集下

正文・酉集下

辵部

16画,

U+9041

𨔡,𨘹,𨙆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𨔡𨘹𨙆

唐韻》、《集韻》:徒困切;《正韻》:杜困切,𡘋音鈍。說文》:遷也。玉篇》:逃也。左傳・僖二十八年》:曳柴而遁。

又,《廣韻》:隱也、去也。詩・小雅》:勉爾遁思。後漢・郅惲傳》:南遁蒼梧。

又,迴避也。後漢・杜林傳》:上下相遁。【註】謂上下相匿以文避去也。

又,遁甲。後漢・方術傳》:推六甲之隂而隱遁也。

又,《廣韻》:徒損切;《集韻》:杜本切;《正韻》:徒本切,𡘋音囤 —— 義同。

又,《集韻》:七倫切;《正韻》:詳倫切 —— 𡘋與巡同。前漢・平當傳》:逡遁有恥。

又,與逡通。前漢・賈誼・過秦論》:遁巡不敢進。

說文》亦作遯。

康熙字典注解

〔遁〕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遁〕字拼音是dùn,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盾,五行属

〔遁〕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辵( chuò ),盾声。本义是逃避。

〔遁〕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dùn] ⑴ 逃避,躲闪⑵ 隐,消失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