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逡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逡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qūn

辵 部 14画 正文・酉集下

正文・酉集下

辵部

14画,

U+9021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七倫切,音踆。說文》:復也。玉篇》:退也、郤也〔卻也〕集韻》:逡巡,行不進也。前漢・公孫弘傳》:有功者上,無功者下,則羣臣逡。【註】言有次第也。楚辭・九章》:逡次而勿驅兮。

又,月運之名。揚子《方言》:日運爲纏,月運爲逡。

又,《小爾雅》:體慚曰逡。

又,與㕙通,兔名。戰國策》: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

又,《集韻》:須閏切,音竣 —— 逡遒,縣名。

又,與駿通。禮・大傳》執籩豆逡奔走,《書・武成》作駿。

康熙字典注解

〔逡〕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逡〕字拼音是qūn,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夋,五行属

〔逡〕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辵( chuò ) 。本义是徘徊的样子。

〔逡〕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ūn] ⑴ 退让,退却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