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朒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朒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月 部 10画 正文・辰集上

正文・辰集上

月部

10画

U+6712

康熙字典原文

正字通》:女六切,音衄。說文》:朔而月見東方曰朒。〇【按】朒,《說文》作肭,非。當从肉。謝莊〈月賦〉朒朓警[⿵門朔],李善註引《說文》亦作朒。餘詳肭字註。

又,《玉篇》:縮朒,不寬伸之貌。前漢・五行志》:王侯縮朒不任事。【註】鄭氏曰:縮朒,不任事之貌也。

康熙字典注解

〔朒〕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上,康熙部首是月部

〔朒〕字是多音字,拼音是nǜ、gǎ,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月、肉

〔朒〕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nǜ] ⑴ 农历月朔月在东方出现为“朒”,亦名“側慝”。《説文•月部》:“朒,朔而月見東方謂之縮朒。”⑵ 不足;亏缺。《九章算術•盈不足》“盈不足”晋劉徽注:“盈者謂之朓,不足者謂之朒。”⑶ 退缩,不伸展;迟缓貌。《玉篇•月部》:“朒,縮朒,不寬伸之皃。”清⑷ 扭,折伤。《水滸全傳》第四十二回:“有幾個攧翻了的,也有閃朒腿的,爬得起來,奔命走出廟門。” [gǎ] ⑴ gǎ ㄍㄚˇ 〔~~〕方言,(幼儿语)肉,如“吃~~”。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