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撓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撓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náo

手 部 16画 正文・卯集中

正文・卯集中

手部

16画

U+6493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奴巧切;《集韻》、《韻會》、《正韻》:女巧切,𡘋鐃上聲。說文》:擾也。釋名》:物繁則相雜撓也。左傳・成十三年》:撓亂我同「盟」。【註】乃卯反 —— 或作摎。

又,《說文》:一曰捄也。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尼交切,音鐃 —— 抓也、搔也,亦擾也。又,屈也。孟子》:不膚撓。【趙岐註】讀平聲 —— 或作𢪼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女敎切,音鬧 —— 義同。左傳・成二年》:畏君之震,師徒撓敗。史記・酷吏傳》:所愛者,撓法活之。前漢・劉向傳》:守正不撓。

又,《唐韻》:呼毛切;《集韻》、《韻會》、《正韻》:呼高切,𡘋音蒿 —— 攪也。前漢・鼂錯傳》:匈奴之衆易撓亂也。【註】火高反,其字从手。

又,《集韻》、《韻會》、《正韻𡘋爾紹切,音繞 —— 亦屈也。與揉同。

又,《集韻》、《韻會𡘋人要切,饒去聲 —— 纏也。與繞同。史記・太史公自序》名家苛察繳繞,或作撓。

又,《集韻》:馨幺切,音嘵 —— 撓挑,宛轉也。

正字通》:撓、橈,从手、从木,古互通;與鐃从金,音同義異。

康熙字典注解

〔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撓〕字拼音是náo,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堯

〔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náo] ⑴ 攪,攪動:“使水濁者,魚~之”。⑵ 擾亂,阻止⑶ 彎曲(喻屈服)⑷ 搔,輕輕抓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