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纸背的意思解释
力:笔力。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极有功力。
例句意在笔先,力透纸背。(清 赵翼《瓯北诗话》卷六)
正音“背”,不能读作“bēi”。
辨形“力”,不能写作“利”。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典故南宋陆游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留下了9000多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代表作有《关山月》、《农家叹》、《示儿》等。清代诗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评论陆游的诗:“陆游的诗才气豪健,意境清新,立意深刻,语句精练,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的词典解释
词语解释
力透纸背[ lì tòu zhǐ bèi ]
⒈ 形容写字、画画笔力遒劲。语本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巧之极矣。”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写字、画画笔力遒劲。
引语本 唐 颜真卿 《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巧之极矣。”
清 黄景仁 《题赤桥庵上人画梅》诗:“惨惨著花二三萼,力透纸背非人功。”
季羡林 《孟买·历史的见证》:“毛主席 亲笔为他写了悼词,每个字都象小盆子那样大,气势磅礴,力透纸背。”
⒉ 形容诗文等作品深刻有力。
引清 赵翼 《瓯北诗话·陆放翁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生死场>序》:“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都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国语辞典
力透纸背[ lì tòu zhǐ bèi ]
⒈ 写字时,运笔的力量能穿透纸张到达纸的另一面。形容人的书法遒劲有力。语本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后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有力。清·赵翼。
引《瓯北诗话·卷六·陆放翁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造句
1.尽管腰缠万贯,可是,外祖父并未疏于读书,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通晓古文,而且精通英文。写英文,通畅流利;写中文,言简意赅。一手龙飞凤舞的毛笔字遒劲有力,力透纸背,让人过目难忘。尤今
2.二百十五、每次都看的力透纸背,将这个字的每一个笔画,每一个转角,甚至每一笔运笔的力道都分析了无数遍。
3.这部小说力透纸背地刻划了人性的光明与坚强。
4.郑先生就如何扩大海外投资,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瓶颈与解决办法,政府在稳定房价中的责任,低碳路径的技术突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关键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力透纸背的解析。
5., 尽管腰缠万贯,可是,外祖父并未疏于读书,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通晓古文,而且精通英文。写英文,通畅流利;写中文,言简意赅。一手龙飞凤舞的毛笔字遒劲有力,力透纸背,让人过目难忘。尤今
6.几十年间,徐建平填满的飞行记录单一本又一本,所有的笔迹工工整整,力透纸背。
7.我们中国有个成语叫力透纸背,表达的就是这种境界吧。
8.她的文章遣词造句严谨练达,美文博识力透纸背;文章亦庄亦谐,涉猎甚广,情趣盎然。
9.几个简单的字,银钩铁画,力透纸背,确实是乾隆的笔迹,忙悄悄念给琳达听。
10.一百十七、写一寸径的大字,也有人主张用悬腕法,甚至悬肘法,写字如站桩,挺起腰板,咬紧牙关,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在这种姿态中写出来的字,据说是能力透纸背。
力透纸背的翻译
- profound in conception and succinct in langu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