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愎自用的意思
刚愎自用的意思解释
刚:强硬。愎:固执;任性。刚愎:倔强固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用:自以为是。固执任性;自以为是。
例句他想起李玉亭所说荪甫的刚愎自用来了。他决定了主意不跟着荪甫跑了。(茅盾《子夜》十)
正音“愎”,不能读作“fù”。
辨形“愎”,不能写作“复”。
辨析刚愎自用和“我行我素”;都有“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己做自己的”意思。但刚愎自用含贬义;偏重在“顽固任性;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偏重在“照平常的一套去做。”
谜语最自以为是的人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十分固执自信。
典故公元前597年春(春秋时期),楚国打进郑国,郑襄公裸体牵羊迎接楚庄王,并苦苦求饶,取得了楚王的同情。当年夏,晋国派军队救援郑国。晋军南下,兵临黄河时,听说郑国已经同楚国媾和,晋军中军主帅荀林父想退兵,并提出等楚国军队回国后,再出兵攻打郑国,讨伐背叛者。荀林父的副手先縠表示反对,认为这样“不行”,并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诸侯,是因为军队勇敢、文臣武将尽力的关系。现在失去了诸侯(指郑国背叛晋国亲向楚国),不奋勇当先,不能说是尽了力。有敌人不去攻打,不能说是勇敢。要是由于我们而失去霸主的地位,不如死了。”先縠还说道:“率军出征,遇到强敌而退却,这不是大丈夫的气概;担任军队统帅,而终非大丈夫,唯有你们能做得出,我办不到”于是他率领所属部队渡过黄河,继续前进。荀林父的部将根据这一形势,分析进和退的得失利害关系,最后一致劝荀林父率兵渡河。
楚国军队想北上,到饮马黄河时再回国。听说晋军已渡河,楚王想退兵返国。其宠臣伍参想战,而令尹(官名)孙叔敖则不想战,并说:“去年打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战而不胜,您伍参的肉够吃的吗?”伍参说:“如果这次打胜了,就足见您孙叔敖没有谋略了;不能战胜,我的肉将在晋军之手,还能吃得上吗?”令尹转车反旗,伍参对楚王说:“晋国现在从政的都是些新人,不能很好地执行命令;其副手先縠刚愎不仁,不肯听从命令;他们的三个统帅(指中军、上军、下军之首领)想统一行事也难以办到,就是想听从命令,也没有统一的上级,大家听谁的?这一仗,晋军必败。”楚庄王无奈只好命令令尹调转战车向北,驻扎于管地以待晋军。
刚愎自用的词典解释
词语解释
刚愎自用[ gāng bì zì yòng ]
⒈ 固执己见,对阻止、劝告或建议不耐烦。
例由于他这个人过度任性,刚愎自用。
英be obstinate and self-opinionated;
⒉ 固执地反对正确、合理、恰当或公认事物的性格与意向。
例李自成不是刚愎自用的人,他对于明室的待遇也非常宽大——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英opinionated;
引证解释
⒈ 倔强固执,自以为是。本作“刚戾自用”,后多作“刚愎自用”。
引《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 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
《明史·章纶传》:“纶 復独奏给事中 王让 不赴考察,且言 明 刚愎自用,己言多不见从,乞与 明 俱罢。”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汝向人説我刚愎自用,有之乎?”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八篇引 刘鹗 语:“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
国语辞典
刚愎自用[ gāng bì zì yòng ]
⒈ 性情倔强,固执己见。明·沈德符也作「刚愎自任」、「刚褊自用」、「刚戾自用」。
引《万历野获编·卷上·吏部·大计部院互讦》:「各堂上官不从臣言,而都御史高明,刚愎自用,十三道御史岂无一人可斥?高明心怀不公。」
刚愎自用造句
1.他骄傲自满,刚愎自用,遭到了很大的失败。
2.几次劝他,他似乎从未听进,如此刚愎自用,如何是好?
3.愚笨的人得到知识和名誉对自己毫无益处,不但损了他的幸福,而且还会使他刚愎自用。
4.从人可羞,刚愎自用可恶。不执不阿,是为中道。寻常不见得,能立于波流风靡之中,最为雅操。
5.对一个刚愎自用的人说道理,彷彿在对牛弹琴。
6.他一生谨慎,说话不能说是字字珠玑,但也都是字斟句酌;为人处事从不刚愎自用,更不会做抱薪救火的蠢事。
7.母亲跟父亲吵了一架,卖掉了家里嗷嗷待哺的十多头小猪崽,坚持让我上补习班复读,一向固执己见刚愎自用的父亲竟是没有横加阻拦。
8.对一个刚愎自用的人说道理,彷彿在对牛弹琴。
9.而绝不能象一些人那样,刚愎自用、讳疾忌医、文过饰非、沽名钓誉、争功诿过,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把一切错误归于别人。
10.对一个刚愎自用的人说道理,彷佛在对牛弹琴。
刚愎自用的翻译
- obstinate and self…willed
 - самодурство
 - 強情でてんで人の意見(いけん)を聞かない
 - eigensinnig und herrisch(selbstherrlich und starrsinnig)
 - n'en faire qu'à sa tête(entêt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