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鬣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鬣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liè

髟 部 25画 正文・亥集上

正文・亥集上

髟部

25画,

U+9B23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良涉切;《集韻》、《韻會》、《正韻》:力涉切,𡘋音獵。說文》:髮鬣鬣也。从髟,巤聲。或作㲱、䝓。廣雅》:鬣,髦也。又,《玉篇》:長須也。左傳・昭七年》:使長鬣者相。

又,馬領毛。禮・明堂位》:夏后氏駱馬黑鬣,周人黃馬繁鬣〔夏后氏駱馬黑鬣,殷人白馬黑首,周人黃馬蕃鬣〕

又,豕也。儀禮・士虞禮》:敢用絜牲剛鬣。禮・曲禮》:豕曰剛鬣。

又,帚端。儀禮・既夕》:埽者執帚,垂末內鬣從。禮・少儀》:拚席不以鬣。

又,《增韻》:凡魚龍頷旁小鬐皆曰鬣。

又,《集韻》:弋涉切,音葉 —— 亦帚端。

康熙字典注解

〔鬣〕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亥集上,康熙部首是髟部

〔鬣〕字拼音是liè,上下结构,可拆字为髟、巤,五行属

〔鬣〕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iè] ⑴ 马、狮子等颈上的长毛⑵ 鱼颔旁小鳍。⑶ 〔~狗〕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狗,头比狗的头短而圆,毛棕黄或棕褐色,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褐斑点,多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地区,吃兽类尸体腐烂的肉。⑷ 扫帚的末端。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