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餔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餔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食 部 16画 正文・戌集下

正文・戌集下

食部

16画,

U+9914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博孤切;《集韻》、《韻會》、《正韻》:奔模切,𡘋音逋。玉篇》:日加申時食也。呂氏春秋》:旦至食,食至日昳,昳至餔,餔至下晡,下晡至日夕。

又,食也。楚辭・漁父》:餔其糟而啜其醨。

又,通作哺。後漢・趙壹傳》:弟季出,遇赤眉賊,將爲所哺。

又,《廣韻》、《正韻》:薄故切;《集韻》、《韻會》:蒲故切,𡘋音捕。集韻》:餹餔,餌也。或作䊇、𥹴

又,《正字通》:餳之濁者曰餔。

又,鳥名。爾雅・釋鳥》:鴙餔敊。【註】未詳。【釋文】餔,音步。

又,《集韻》:博故切,音布 —— 與食也。史記・高祖紀》:老父請㱃,因餔之。師古曰:以食食之謂之餔。

康熙字典注解

〔餔〕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下,康熙部首是食部

〔餔〕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飠、甫,五行属

〔餔〕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ū] ⑴ 吃:“夜光之璧,不可以~。”⑵ 申时吃的饭食:“提壶行沽,汲水作~。”⑶ 古通“晡”,申时,傍晚:“相续道路,非朝~不得通。”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