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逋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逋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辵 部 14画 正文・酉集下

正文・酉集下

辵部

14画,

U+900B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博孤切;《集韻》、《韻會》、《正韻》:奔謨切,𡘋音哺。說文》:亡也。書・大誥》:于伐殷逋播臣。【註】逋亡播遷之臣也。易・訟卦》: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戸〔歸而逋,其邑人三百戸,無眚〕。象曰:不克訟,歸逋𥨥也。左傳・文六年》:趙宣子爲政,董逋逃。【註】督𥨥逃有罪之人也。

又,《廣韻》:懸也。正韻》:欠也。凡欠負官物亡匿不還,皆謂之逋。前漢・昭帝紀》: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後漢・光武紀》:爲舂陵侯家訟逋租。又,〈段熲傳〉:洗雪百年之逋負。

康熙字典注解

〔逋〕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辵部

〔逋〕字拼音是,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辶、甫,五行属

〔逋〕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辵( chuò ),甫声。逋的原始意义是奴隶逃亡。本义是逃亡,逃跑。

〔逋〕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ū] ⑴ 逃亡⑵ 拖欠⑶ 拖延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