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韍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韍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韋 部 14画 正文・戌集中

正文・戌集中

韋部

14画

U+97CD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韻會》:分勿切;《集韻》:分物切,𡘋音弗。說文》本作巿,韠也。篆文从韋、从犮。【註】徐鉉曰:今俗作紱,非是。禮・玉藻》:一命縕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三命赤韍蔥衡。【註】此𤣥冕爵弁服之韠,尊祭服,異其名耳。韍之言蔽也。前漢・諸侯王表》:奉上璽韍。【註】師古曰:璽之組也。

又,《集韻》:方未切,音沸 —— 蔽膝也。

康熙字典注解

〔韍〕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戌集中,康熙部首是韋部

〔韍〕字拼音是,左右结构,可拆字为韋、犮

〔韍〕字造字法是形聲。从「韋」,表示與皮革有關。本义是古代貴族祭祀時戴的蔽膝,用熟皮做成,遮在膝前。

〔韍〕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fú] ⑴ 古代衣裳前的蔽膝,用熟皮製成。形制、圖案、顏色按身分、等級不同而有區別。《禮記•玉藻》:“一命縕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漢書•卷九十九•王莽傳上》:“於是莽稽首再拜,受綠韍袞冕衣裳。”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