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簸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簸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竹 部 19画 正文・未集上

正文・未集上

竹部

19画,

U+7C38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集韻》:補火切;《韻會》:杜果切;《正韻》:烏果切,𡘋音駊。說文》:揚米去糠也。詩・大雅》:或簸或蹂。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補過切,音播 —— 義同。

康熙字典注解

〔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簸〕字是多音字,拼音是bò、bǒ,上下结构,可拆字为箕、皮、;、𥫗、𤿺,五行属

〔簸〕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箕,皮声。本义是用簸箕盛粮食等上下颠动,扬去糠粃尘土等物。

〔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bò] ⑴ 〔~箕〕❶扬糠除秽、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条或铁皮制成,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❷簸箕形的指纹(“箕”均读轻声)。 [bǒ] ⑴ 用簸箕颠动米粮,扬去糠秕和灰尘⑵ 颠动摇晃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