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筳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筳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竹 部 13画 正文・未集上

正文・未集上

竹部

13画

U+7B73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特丁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丁切,𡘋音庭。說文》:繀絲管也。正字通》:繀,著絲於莩車也。今紡絲銓曰筳子。

又,小竹。東方朔〈答客難〉:以蠡測海,以筳撞鐘。

又,楚人結草折竹卜,曰筳篿。屈原〈離騷〉:索藑茅以筳篿兮。【註】筳,小折竹也。文選》〔註〕:筳,竹算。

又,《玉篇》:籠也。

又,《集韻》:湯丁切,音㕔。揚子《方言》:緪、筳,急也。

又,《集韻》:待鼎切,音挺 —— 屋梁也。

康熙字典注解

〔筳〕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筳〕字拼音是tí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廷

〔筳〕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tíng] ⑴ 络丝、纺纱或卷棉条的用具。⑵ 小竹片,亦指小竹枝或小木枝。⑶ 小簪。⑷ 笼。⑸ 竞。⑹ 古同“莛”,草茎:“以~击钟,(岂能)发其音声哉?”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