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篸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篸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竹 部 17画 正文・未集上

正文・未集上

竹部

17画,

U+7BF8

康熙字典原文

集韻》:疏簪切,音森。說文》:差也。一曰竹長貌。

又,《集韻》:初簪切,音梫 —— 篸𥰭,竹貌。

又,洞簫也。楚辭・九歌》:吹參差兮誰思。【註】參差,洞簫。一作篸𥰭風俗通》:舜作簫,其形參差,象鳳翼參差不齊之貌。〈洞簫賦〉:吹參差而入道德。

又,《廣韻》作含切;《集韻》、《正韻》:祖含切 —— 𡘋同「簪」。博雅》:𥯖謂之簪。或作𥸢,或作篸。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江作靑羅帶,山爲碧玉篸。

又,《廣韻》:側岑切;《集韻》:緇岑切,𡘋音斟 —— 同鍼、針,所以綴衣。

又,《廣韻》、《集韻𡘋作紺切;《篇海》:簪去聲 —— 以針篸物也。

康熙字典注解

〔篸〕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篸〕字是多音字,拼音是cēn、zān、cǎn,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參,五行属

〔篸〕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ēn] ⑴ 〔~差〕古同“参差”,长短或粗细不齐。 [zān] ⑴ 缝衣针。⑵ 古通“簪”。⑶ 缀,插。 [cǎn] ⑴ 方言,一种簸箕。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