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箄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箄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竹 部 14画 正文・未集上

正文・未集上

竹部

14画,

U+7B84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廣韻》:幷弭切;《集韻》、《韻會》:邊迷切,𡘋音篦 —— 小籠也。類篇》:捕魚器。揚子《方言》:𥴧小者,南宋謂之簍,自關而西,秦晉之閒謂之箄。【註】今江東呼籠爲箄。廣雅》:箄,𥴧也。又名簍,又名籅,又名䈱。

又,《集韻》:蒲街切,音牌 —— 大桴也。前漢・岑彭傳》:公孫述遣其將任滿、田戎、程汎,將數萬人,乗枋箄下江關,擊破馮駿及田鴻等。【註】枋箄,以竹木爲之,浮于水上。郭景純曰:水中箄篾也。

又,《集韻》:必至切,音𢌿 —— 薄也。

又,上聲。集韻》、《韻會𡘋補弭切,音辟 —— 簁箅也。

又,入聲。集韻》:蒲歷切,音辟 —— 亦薄也。

康熙字典注解

〔箄〕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竹部

〔箄〕字是多音字,拼音是pái、bēi,上下结构,可拆字为𥫗、卑,五行属

〔箄〕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pái] ⑴ 大的筏子。 [bēi] ⑴ 古代一种竹制的捕鱼具。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