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甑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甑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瓦 部 17画 正文・午集上

正文・午集上

瓦部

17画,

U+7511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子孕切,增去聲。說文》:甗也。廣韻》:《古史考》曰:黃帝始作甑。韻會》:𩰿屬也。甗無底曰䰝。周禮・冬官・考工記・陶人》:甑實二鬴,厚半寸。【註】量六斗四升曰鬴。史記・項羽紀》:皆乗船,破釜甑,燒廬舍。

又,攀倒甑,草名。本草綱目》:生郊野,葉如薄荷,治風熱,遇煩渴狂躁諸症,擣汁服,效。

又,《集韻》:慈陵切,音繒 —— 炊器。

康熙字典注解

〔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上,康熙部首是瓦部

〔甑〕字拼音是zè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曾、瓦,五行属

〔甑〕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瓦,曾声。从瓦,表示是陶制品。本义是古代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 ([En.] 食物)。

〔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èng] ⑴ 古代蒸饭的一种瓦器。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置于鬲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锅⑵ 〔~子〕现在蒸饭用的木制桶状物,有屉而无底。⑶ 蒸馏或使物体分解用的器皿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