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嚌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嚌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口 部 17画 正文・丑集上

正文・丑集上

口部

17画

U+568C

𠴧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𠴧

唐韻》:在詣切;《集韻》、《韻會》、《正韻》:才詣切,𡘋音劑。說文》:嘗也。書・顧命》:太保受同祭嚌。【傳】太保既拜而祭,既祭受福,嚌至齒,則王亦至齒。禮・雜記》:小祥之祭,主人之酢也,嚌之。

又,《集韻》:前西切,音齊 —— 鳥哀聲。

又,居諧切,音皆 —— 嚌嚌,衆聲。班彪〈北征賦〉:鴈雝雝以羣翔兮,鵾雞鳴以嚌嚌;游子悲其故鄕兮,心愴悢以傷懷。

又,《集韻》:莊皆切,音齋 —— 嚌啀,笑貌。

康熙字典注解

〔嚌〕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丑集上,康熙部首是口部

〔嚌〕字是多音字,拼音是jì、jiē、zhāi,左右结构,可拆字为口、齊

〔嚌〕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jì] ⑴ 微微嘗一點,古代行禮時的儀節之一。如“啐”與“嚌”對舉時,則“嚌”特指吸入酒時只到牙齒而止,不吸入口,吸入口則稱啐。⑵ 吃;吸。 [jiē] ⑴ 〔~~〕a.象聲詞,形容管弦之聲;b.象聲詞,形容鳥鳴之聲。 [zhāi] ⑴ 〔~啀〕笑的樣子。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