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意思解释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例句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正音“革”,不能读作“gě”。
辨形“裹”,不能写作“里”。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典故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的词典解释
词语解释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
⒈ 用马皮包裹尸体,指军人战死沙场。
英be wrapped in a horse's hide; death under shield; die on the battlefield;
引证解释
⒈ 见“马革裹尸”。亦作“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谓英勇作战,死于战场。
引《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於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牀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北齐 朱瑒 《与徐陵请王琳首书》:“诚復马革裹尸,遂其平生之志;原野暴体,全彼人臣之节。”
《宋史·崔翰传》:“臣既以身许国,不愿死於家,得以马革裹尸足矣。”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记辛亥败兵事》:“余刀俎餘生,受君恩乃不死,今得以马革裹尸幸矣!”
《东北人民抗日诗词选·追悼歌》:“抱定决心甘愿效命疆场,马革裹尸誓不生回营。”
亦作“马革盛尸”。 金 何宏中 《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亦省作“马革”。 《隋书·李圆通陈茂等传论》:“终能振拔污泥之中,腾跃风云之上,符马革之愿,快生平之心,非遇其时,焉能至於此也。”
清 蒋士铨 《冬青树·勤王》:“我 文天祥 官树牙旗,志存马革,敢不戮力勤王提兵破敌也。”
国语辞典
马革裹尸[ mǎ gé guǒ shī ]
⒈ 语出后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效命沙场。宋·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也作「裹尸马革」。
引《汉书·卷二四·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造句
1.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2.民族精神不仅仅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也不仅仅是金戈铁马,马革裹尸滴中。
3.马革裹尸为帞汐宇呕心沥血倾情打造的灵异小说!17K小说网第一时间提供马革裹尸最新章节以及马革裹尸全文阅读。
4.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5.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他真是死而后已啊,但他死后被人陷害,马革裹尸,真可惜。
6.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7., 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8.太师之言如暮鼓晨钟,乃是我辈之楷模,关旭不才,纵使马革裹尸,也决不让胡虏越我大周边境半步!
9.我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忍辱偷生。
10.好男儿征战沙场,马革裹尸,第一款虚拟网游攻城掠地横空出世,融和了无数文明的结晶,一个虚拟真实的世界,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力。
马革裹尸的翻译
- die on the battlefield
- сложить голову на поле брани
- 軍馬の皮(かわ)で死体をくるむ。戦場(せんじょう)の露(つゆ)と消(き)え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