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𣂶 、 𣂯
《唐韻》、《集韻》、《韻會》𡘋時制切,音逝。《說文》:約束也。《六書統》:从言从折,以言折其罪也。《爾雅・釋言》:謹也。【註】所以約勤謹戒衆。【疏】謹,敕也。集將士而戒之曰誓。《釋名》:制也,以拘制之也。《正韻》:約信也。《書・大禹謨》:禹乃會羣后,誓于師。【傳】誓,戒也。軍旅曰誓。《左傳・閔二年》:誓軍旅。【註】宣號令也。《禮・曲禮》:約信曰誓。【疏】用言辭共相約束以爲信也。又,〈文王世子〉:曲藝皆誓之。【註】戒謹也。
义又,《玉篇》:命也。《周禮・春官・典命》:凡諸侯之適子,誓于天子,攝其君。【註】誓,猶命也。言誓者,明天子既命之爲嗣,樹子不易也。
义又,禮,將祭,而號令齊百官,亦謂之誓。《周禮・天官・大宰》:祀五帝,則掌百官之誓戒。【鄭箋】誓戒,要之𠛬㊟〔「𠛬」上脫一「以」字,本作:要之以𠛬〕,重失禮也。
义又,男女私約亦曰誓。《詩・國風》:信誓旦旦。
义又,《尚書》有〈甘誓〉、〈湯誓〉、〈泰誓〉、〈牧誓〉、〈費誓〉、〈秦誓〉,皆篇名。【傳】《書》有六體,誓其一也。
义又,人名。《史記・秦始皇紀》:高誓,古仙人名。
又,《集韻》:以制切,音曳 —— 相約以言也。
又,食列切,音舌 —— 義同。
康熙字典注解
〔誓〕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上,康熙部首是言部。
〔誓〕字拼音是shì,上下结构,可拆字为折、言,五行属金。
〔誓〕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言,折声。本义是发誓;立誓。
〔誓〕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shì] ⑴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⑵ 表示决心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