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荑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荑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艸 部 12画 正文・申集上

正文・申集上

艸部

12画,

U+8351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𡘋音啼。玉篇》:始生茆也。詩・邶風》:自牧歸荑。〈衞風〉:手如柔荑。

又,草木初生貌。晉書・郭璞傳》:蘭荑爭翹。謝靈運詩:草木荑綠柳。

又,草也。孟子》:苟爲不熟,不如荑𥟑。通作稊。

又,《廣韻》:以脂切;《集韻》:延知切,𡘋音夷。爾雅・釋草》:莁荑,蔱蘠。【註】莁荑,草名,一名白蕢。

又,芟刈曰荑。周禮・地官》:凡稼澤,以水殄草而芟荑之。

或作䄺。

康熙字典注解

〔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荑〕字是多音字,拼音是yí、tí,左右结构,可拆字为艹、夷,五行属

〔荑〕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夷声。本义是茅草的嫩芽。

〔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yí] ⑴ 割除田里的野草,引申为削平 [tí] ⑴ 茅草的嫩芽⑵ 草木初生的嫩芽⑶ 一种似稗的杂草,通“稊”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