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茬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茬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chá

艸 部 12画 正文・申集上

正文・申集上

艸部

12画,

U+832C

康熙字典原文

韻會》:仕之切,音馳。說文》:草貌。

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東郡茬平。【應劭註】在茬之平地者也。

又,《廣韻》:側持切,音湽 —— 義同。

又,姓。見《集韻》。

又,鋤加切,音槎 —— 斫木。〈魯語〉山不茬蘖,字从艸。〇【按】茬字,《後漢書》、《水經注》皆从仕,宋祁曰當作荏,今茌、茬、荏𡘋存。

康熙字典注解

〔茬〕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茬〕字拼音是chá,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在,五行属

〔茬〕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在声。( chí )。本义是草茂盛的样子。

〔茬〕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chá] ⑴ 庄稼收割后余留在地里的短茎和根⑵ 同一块田地上庄稼种植或收割的次数⑶ 短而硬的头发、胡子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