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符兵切,音平。《爾雅・釋草》:苹,藾蕭。【註】今藾蒿也。《詩・小雅》:呦呦鹿鳴,食野之苹。【箋】藾蕭也,葉靑白色,莖似箸而輕肥,始生香,可生食,又可蒸食。
又,《集韻》:萍也。詳萍字註。
义又,苹苹,草貌。宋玉〈高唐賦〉:涉漭漭,馳苹苹。孟郊、韓愈〈聯句〉:騁遙略苹苹。
又,蒲眠切,音輧。《周禮・春官・車僕》:苹車之萃。《類篇》:苹,車名,所以對敵自蔽隱者。
又,披耕切,音拼。馬融〈長笛賦〉:爭湍苹縈。【註】苹縈,迴旋也。
康熙字典注解
〔苹〕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申集上,康熙部首是艸部。
〔苹〕字是多音字,拼音是píng、pēng,上下结构,可拆字为艹、平。
〔苹〕字造字法是形声。从艸,平声。本义是浮萍。
〔苹〕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píng] ⑴ 〔~果〕①落叶乔木,开白花;②这种植物的果实,球形,红色或黄色,味甜或略酸。㈡ [pēng] ⑴ 〔~萦〕回旋的样子,如“争湍~~,汨活澎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