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綪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綪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糸 部 14画 正文・未集中

正文・未集中

糸部

14画

U+7DAA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倉甸切,音蒨。說文》:綪,赤繒也。以茜染,故謂之綪。廣韻》:靑赤色。左傳・定四年》: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註】綪茷,大赤 —— 取染草名也。

又,《集韻》:倉經切,音靑 —— 淺碧色。

又,《廣韻》:側莖切;《集韻》:甾莖切,𡘋音爭 —— 䋫,或作綪。儀禮・士喪禮》:陳襲事於房中,而領南上不綪〔「而領南上不綪」,《儀禮・士喪禮》「而」作「西」,作「西領南上不綪」〕【註】綪讀爲䋫,屈也。江沔之閒謂縈收繩索爲甾禮・玉藻》:齊則綪結佩而爵韠。【註】綪,屈也,結又屈之。史記・楚世家》:綪繳蘭臺。【註】縈也。

康熙字典注解

〔綪〕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中,康熙部首是糸部

〔綪〕字是多音字,拼音是qiàn、qīng、zhē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糹、青

〔綪〕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糸( mì ),青声。本义是青赤色丝织品。

〔綪〕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qiàn] ⑴ 一种赤色的丝织品。⑵ 青赤色。⑶ 古书上说的一种染草。 [qīng] ⑴ 浅碧色。 [zhēng] ⑴ 屈曲。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