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糜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糜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米 部 17画 正文・未集上

正文・未集上

米部

17画,

U+7CDC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靡爲切;《集韻》、《韻會》、《正韻》:忙皮切,𡘋音靡。說文》:黃帝初敎作糜。釋名》:糜,煑米使糜爛也。博雅》:糜,糏也、饘也。禮・月令》:行糜粥飮食。史記・封禪書》:施糜之屬。【註】施糜粥之神。風土記》:俗尙以赤豆爲糜,所以象色也。

又,爛也。孟子》:糜爛其民。前漢・賈山傳》:無不糜滅。

又,與靡通。禮・少儀》:國家靡敝。【疏】靡爲糜,謂財物糜散凋敝。古字通用。

又,與眉同。前漢・王莽傳》:赤糜聞之,不敢入界。【註】糜,眉也。古字通用。

集韻》或作𩞁𩞇

康熙字典注解

〔糜〕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未集上,康熙部首是米部

〔糜〕字是多音字,拼音是mí、méi,半包围结构,可拆字为麻、米,五行属

〔糜〕字造字法是形声。从米,麻声。本义是粥。

〔糜〕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mí] ⑴ 粥⑵ 烂,碎⑶ 浪费⑷ 姓。 [méi] ⑴ 不黏的黍(亦称“穄”)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