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竦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竦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立 部 12画 正文・午集下

正文・午集下

立部

12画,

U+7AE6

𢷜,𢖗

康熙字典原文

古文: 𢷜𢖗

廣韻》:息拱切;《集韻》、《韻會》:荀勇切;《正韻》:息勇切,𡘋音悚。說文》:敬也、自申束也。前漢・東方朔傳》:寡人將竦意而覽焉。

又,懼也。詩・商頌》:不戁不竦。【註】懼也。

又,上也。〈楚語〉:竦善抑惡。

又,《集韻》:竦,動也。

又,《釋名》:竦,從也,體皮皆從引也。

又,鳥名。山海經》:灌題之山有鳥焉,見人則躍,名曰竦斯,其鳴自呼。

又,與聳同。揚雄〈長楊賦〉:整輿竦戎。【註】《方言》曰:西漢之閒相觀曰聳,竦與聳古字通。

康熙字典注解

〔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午集下,康熙部首是立部

〔竦〕字拼音是sǒ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立、束,五行属

〔竦〕字造字法是会意。从立,从束。立,站着。束,约束。本义是肃敬;恭敬。

〔竦〕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sǒng] ⑴ 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⑵ 恭敬,肃敬:“~然异之”。⑶ 同“悚”。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