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櫟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櫟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木 部 19画 正文・辰集中

正文・辰集中

木部

19画

U+6ADF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卽狄切,音歷。說文》:木也。郉昺曰:似樗之木。詩・秦風》:山有苞櫟。》引《爾雅》云:櫟,其實梂,橡也。【陸璣疏】秦人謂柞櫟爲櫟,其子房生爲梂。河南人謂木蓼爲櫟,椒榝之屬也。其子亦房生,〈秦風〉苞櫟,從其方土之言柞櫟也〔陸璣《疏》作:秦人謂柞櫟為櫟,河內人謂木蓼為櫟,椒樧之屬也。其子房生為梂。木蓼子亦房生,故說者或曰柞櫟,或曰木蓼。璣以為此秦詩也,宜從其方土之言柞櫟是也〕

又,不材之木也。莊子・人閒世》:匠石見櫟社樹,其大蔽牛,觀者如市,匠石不顧。

又,不生火之木也。淮南子・時則訓》:官獄其樹櫟。【高誘註】木不生火,惟櫟爲然。

又,地名。春秋・桓十五年》:鄭伯突入于櫟。

又,鳥名。山海經》:天帝之山有鳥,黑文而赤翁,名曰櫟。

又,與擽通。詩・周頌》:鞉磬柷圉。【疏】圉狀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鋙,刻以木長尺櫟之。

又,《唐韻》:以灼切,音鑰 —— 櫟陽,縣名。前漢・地理志》:屬左馮翊。

又,《集韻》:式灼切,音爍 —— 地名,在晉。

又,《集韻》:歷各切,音洛。詩・秦風》:山有苞櫟,隰有六駁。唐韻》:櫟、駁通叶,無二音。

又,《唐韻》:魯刀切,音勞。史記・楚元王世家》「㛮詳爲羹,盡櫟釜」,《漢書》作轑釜。

康熙字典注解

〔櫟〕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辰集中,康熙部首是木部

〔櫟〕字是多音字,拼音是lì、yuè,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木、樂

〔櫟〕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lì] ⑴ 落葉喬木,葉子長橢圓形,結球形堅果,葉可喂蠶;木材堅硬,可制傢俱,供建築用,樹皮可鞣皮或做染料。亦稱“麻櫟”、“橡”;通稱“柞樹”。 [yuè] ⑴ 〔~陽〕地名,在中國陝西省。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