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幑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幑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huī

巾 部 14画 正文・寅集中

正文・寅集中

巾部

14画

U+5E51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許歸切;《集韻》、《韻會》:吁韋切,𡘋音揮。廣雅》:幡也。

又,《說文》:幟也,以絳幑帛著於背。韻會》:若今救火衣。

又,通作徽。左傳・昭二十一年》:揚徽者,公徒也。【註】徽,識也。【疏】徽識,制如旌旗,書其所任之官與姓名於其上,被之於背。【釋文】識,本又作幟。前漢・王莽傳》:殊徽幟。【註】徽幟,通謂旌旗之屬也。

康熙字典注解

〔幑〕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寅集中,康熙部首是巾部

〔幑〕字拼音是huī,左中右结构,可拆字为󰓴、巾、;、彳、山、帀、攵

〔幑〕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huī] ⑴ 同“徽”。标志;符号。《説文•巾部》:“幑,幟也,以絳幑帛箸於背。”⑵ 旗帜。《玉篇•巾部》:“幑,幡也。”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