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兀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兀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儿 部 3画 正文・子集下

正文・子集下

儿部

3画,

U+5140

康熙字典原文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五忽切,音杌。說文》:兀,高而上平也,从一在人上。

又,刖足曰兀。莊子・德充符》: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仲尼曰:無趾,兀者也。

又,柳宗元〈晉問篇〉:乗水潦之波,以入於河而流焉,盪突硉兀。【註】危石也。

又,兀兀,不動貌。韓愈〈進學解〉:常兀兀以窮年。

又,《正韻》:臬兀,不安也。亦作卼。易・困卦》:于臲卼。

又,姓。韻會》:後魏改樂安王元覽爲兀氏。

又,《韻會》或作掘。莊子・齊物論》:掘若槁木。

康熙字典注解

〔兀〕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下,康熙部首是儿部

〔兀〕字拼音是,上下结构,可拆字为一、儿,五行属

〔兀〕字造字法是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是高耸特出的样子。

〔兀〕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wù] ⑴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⑵ 高高地突起⑶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