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徒年切;《集韻》、《韻會》、《正韻》:亭年切,𡘋音田 —— 治田也。亦作田。《詩・齊風》:無田甫田。【註】田謂耕治之也。通作畋。《書・多方》:畋爾田。
义又,代耕農也。或曰佃當借甸,从人變體,象匍匐力耕形。《詩・小雅》:維禹甸之。《周禮・地官》甸師〔註〕:郊作曰甸。
义又,古卿車。《左傳・哀十七年》〔註〕:衷甸一轅,卿車。甸一作佃。【徐曰】佃訓中也。古載物,大車雙轅,乗車一轅,當中也。
义又,田獵。《易・繫辭》「以佃以漁」,亦作畋。
又,《正韻》:蕩練切,音電 —— 義同。
又,《韻補》叶他英切,音汀。馬融〈廣成頌〉:忽蒐狩之禮,闕槃虞之佃;闇昧不睹日月之光,聾昏不聞雷霆之震」,震音征。
康熙字典注解
〔佃〕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佃〕字是多音字,拼音是diàn、tián,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田,五行属火。
〔佃〕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田声。本义是耕作。
〔佃〕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diàn] ⑴ 向地主或官府租种土地的农民㈡ [tián] ⑴ 耕作。⑵ 古同“畋”,打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