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部首笔画五行 › 仗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仗的康熙字典意思解释

人 部 5画 正文・子集中

正文・子集中

人部

5画,

U+4ED7

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𡘋直亮切,長去聲 —— 劒戟總名。唐制,殿下兵衞曰仗。〈儀衞志〉:朝會之仗,三衞番上,分爲五仗,皆帶刀捉仗列於東西廊下,每日以四十六人立內廊閣外,號曰內仗,朝罷放仗。天子出則有細仗、黃麾仗。

又,《淮南子・原道訓》:履危行險,無忘𤣥仗。【註】𤣥仗,道也。

又,憑倚也。詩・大雅》:有馮有翼。【疏】馮者,可以委仗。

又,與杖通。前漢・李尋傳》:近臣已不足杖矣。【註】杖通仗。

又,《集韻》、《韻會》:雉兩切;《正韻》:呈兩切,𡘋長上聲 —— 義同。〇【按】兵仗、器仗之仗,上、去二聲通用,惟馮仗之仗無上聲。

康熙字典注解

〔仗〕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子集中,康熙部首是人部

〔仗〕字拼音是zhà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亻、丈,五行属

〔仗〕字造字法是形声。从人,丈声。本义是执,拿着。

〔仗〕字的汉语字典解释: [zhàng] ⑴ 兵器⑵ 拿着兵器⑶ 战争⑷ 凭借,依靠

CopyRight ©2025 在线字典网[www.zidianzx.com]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说明:本网站所收集内容来自网友编辑整理而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删除。